品牌设计是没有国界的,好的品牌设计应不存在文化上的差异,是好的东西大家都会认同的。国际化的今天,设计在交流与沟通中强调的是个性、独立性,如果设计师没有自己的风格、逐波随流,永远不会被设计界所认同的。韩美林先生曾谈到“福娃”的创意设计时说:“作为一名艺术家,心里要有自己民族的东西,离开了名族精神的土壤,就会失去文化,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。我要设计一种形象(福娃的形象)表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,传达中国人民的热情,在奥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里,让福娃的每一个细胞都揉进‘中国’这两个字。②”可见,如果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传统文化,就不会有精品出现,韩美林先生曾坦言,自己今天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,与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的书法和民间美术,无不有莫大的关系。
艺术强调民族性,只有扎根在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上,吸取足够本土营养的同时,打开眼界借鉴他人长处,才有可能获得成就。陈汉民“中国工商银行”标志、王广义先生的“大批判”形象、吕敬人先生的“敬人书籍设计”、 刘小康“城市发现”系列招贴、徐冰的英文汉化书法体设计“HAPPY”、李永拴、韩家英、蔡国强等一批人的设计理念,无不是根植本土化视觉下,并借鉴西方设计理念的设计产物,剪纸、火药、水墨、书法、风水术、巫术、中式家具等,带有东方文明和风俗习惯的艺术形式、物质成为他们享誉世界的形式语言要素。随着奥运会、亚运会、世博会、世园会等在中国的举办,国际目光聚焦中国,加上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,中国传统文化正不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。对当下设计的发展,仍需坚持不失本土、不失自我、兼化并蓄的视觉语言构建,仍需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。
在世界现代设计发展道路上,比如设计发展较晚的日本,在二战后就以把发展设计作为国策之一(设计救国),并从各个方面培养扶持设计,包括国家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等,都首先引入设计先导的理念,把强化设计教育,提倡创造学作为国家普及的重要任务,使得日本用三十多年时间,就达到了西方一百年多年才取得的设计水平。时至今日日本设计中的“能剧”、“和服”、“浮世绘画”等本土元素,成为国际设计风格中熟悉的视觉语言。韩国也借助1988年的奥运会提出了“设计立国”的策略,通过国家干涉等措施,用二十多年的发展,在许多领域直逼日本。
文化多元化发展给本土化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,西方设计理论中构成视觉语言的点、线、面符号,为何不可看作是中国文化特色中的汉字、砚台、筷子、文革宣传画、京剧脸谱、毛笔、兵马俑、青花瓷、月份牌画、传统年画、皮影等符号,用西方的设计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,创造适合设计的视觉语言,产生新的视觉联想,不仅影响中外设计界,也可带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、互渗,形成“西方理念、中国情怀”的本土设计视觉语言。